证券时报记者付建利 很多公募基金公司向客户推荐产品时,总是习惯拿过去的业绩说话,比如某只基金产品过去三年、五年的业绩如何如何;一些私募基金向高净值客户推介时,也会拿过去的业绩说事儿。其实,过往业绩这玩意,至少对于公募基金来说是
证券时报记者 付建利 很多公募基金公司向客户推荐产品时,总是习惯拿过去的业绩说话,比如某只基金产品过去三年、五年的业绩如何如何;一些私募基金向高净值客户推介时,也会拿过去的业绩说事儿。其实,过往业绩这玩意,至少对于公募基金来说是不靠谱的。最大的原因就是公募基金经理都具有不确定性,持有人又如何根据产品过往业绩来追求确定性呢?就私募来说,因为管理人的相对稳定,过往业绩则具有相对高一些的参考意义。 公募基金公司推介产品或者投资者在选择公募产品时,最惯常的做法,就是参考这只基金产品过往业绩。如果过往业绩好,产品吸引力或者投资者的兴趣就要大得多。不过,从实际情况来看,过往业绩好的产品,往往未来业绩都具有不可持续性,这中间的原因,除了市场变化快、基金管理人没法完全跟上市场的节奏外,还在于很多基金产品的管理人是经常换,也就是基金经理没准哪一天就辞职做私募或者转投其他行业了。基金产业业绩如何,背后还得靠基金管理人的能力说话。基金管理人一换,尽管基金名称还是原来的名字,但管理人不一样,从本质上说,基金已经是另外一只基金了。因此,根据过往业绩来选择公募基金产品,实际上是看中的产品,但忽略了比产品更为关键的人的因素。但基金经理变动时,你虽然选择的是同一只基金,但这种基金的投资理念、投资策略,极有可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。 公募基金经理不断变动,实际上是不断改变基金产品的投资风格,进一步改变产品业绩的运行特征。就这个意义上来说,公募基金业绩的最大确定性,在于它本身具有不确定性。这话听起来拗口,但真实情况就是如此。对于资产管理行业来说,最核心的因素是人。人一变,一切皆变。当公募基金管理人都频繁变动时,投资者再根据过往业绩去选择产品,无异于自欺欺人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