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年底的临近,st公司的“保壳摘帽”大战再次进入白热化阶段,这也让st板块在近期的震荡行情中不乏亮点表现,*st新材、*st南钢、*st三鑫11月以来涨幅均跑赢同期大盘。 生存还是死亡?对于目前的st个股而言是一个需要迫切思考
随着年底的临近,st公司的“保壳摘帽”大战再次进入白热化阶段,这也让st板块在近期的震荡行情中不乏亮点表现,*st新材、*st南钢、*st三鑫11月以来涨幅均跑赢同期大盘。 生存还是死亡?对于目前的st个股而言是一个需要迫切思考的问题。11月16日,被称为“史上最严退市制度”的《关于改革完善并严格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见》正式实施,该《退市意见》的实施,意味着st股的退市风险骤然增大。 新退市政策改变“上市就难以退市”怪圈 长期以来,“罚而不退”是a股造假有恃无恐的重要因素。如被称为“创业板造假第一案”的万福生科案虚增收入超过9亿元,上市前号称农业板块多年罕见的“高科技股”、“绩优股”,而按其上市前后4年半间的数据计算,剔除“水分”后的真实业绩竟是亏损94万元。2006~2010年,南纺股份连续业绩造假,累计虚构3.44亿元利润,公司及12名责任人因此被罚款合计153万元。然而,事后这两家通过融资卷走投资者超过4亿元的造假上市公司,其股票至今却仍在交易,甚至在理论上还可以增发再融资。从a股历史上的银广夏、东方电子、绿大地(现*st大地)等造假公司来看,a股建立至今一直存在“上市就难以退市”的怪圈。不改革退市制度,造假上市的冲动就难以消失,即使是造假曝光,责任人大多罚款了事,但公司的壳还可以转手赚几亿元。在2013年的借壳上市个案中,上市公司的“壳资源”行情已达4亿~5亿元,依然是稀有品。 |